|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反映招工难,特别是高端对口人才难找。陕西由人才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化矛盾由此体现出来。
5月25日至26日,北京举行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强调,要把培养造就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实践中发现人才、成就人才。作为教育大省的陕西,仅西安市每年20万的高校毕业生,这些初出校门的大学生如何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成为企业渴求的人才?
如何建立自己的人才体系,已成为当今中国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今年5月,为贯彻落实全国人才会议精神,陕西省商业联合会表示,在陕西省全面开展商业零售业高级职业经理人、高级行政管理师、高级职业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商品验货师资格认定工作,标志着陕西省商业高级人才战略的全面启动。西安部分高校设立专业硕士也将在校教育与职业实践结合,做出连接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尝试。
西安服务外包学院院长毛爱亮谈到:“作为连接大学人才与企业需求人才的中间阶段,人才再培养工作的意义重大。”将教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做出实践。去年3月挂牌以来,从10月正式运营至今年6月,学院与40余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为企业培养服务外包对口人才,已累计培训654人,就业率超过95%。栗新把人才的使用归结为一个流水线:教育—培训—就业。把年培养2000名电子商务人才计划的阿里学院选址在西安前,他们也曾在成都、重庆等地犹豫已久,最终西安的优势教育基础打动了他们。教育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化,是陕西人才从高校到企业无缝对接的关键一步。英国伦敦工商会亚洲区执行总裁马克迪斯尼也表示:“将西安作为旗下职业资历认证机构在中国继广州之后的另一站,西安的人才基础自然在考虑中占据重要地位。”
著名的德国的学徒培育制度已有百年历史,从1919年开始,学徒制已经成为政府、工会和学校共同协作的事业。这种学徒制的核心使企业的年轻员工能够迅速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生产过程中把精力集中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上。德国西门子公司要求经理工程人员下厂、下车间深入了解工人的操作水平,并对工人示范讲授生产线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操作质量问题。与欧美企业相比,德国经理对工厂、工人、生产程序、技术水准、质量问题的了解要深入、全面的多。独特的学徒制制度为高质量的德国产品奠定了基础。
实现企业需求人才与高校教育的无缝对接,人才培训的作用变得举足轻重,德国的经验或许值得反思。
文章来源:http://www.51yxwz.cn/Article/dianzishangwujieyida_1.html |
|